close
真的要好好謝謝游Allen,到神戶念書前留給我的二片音樂驚奇之旅。



「Eulogy for Evolution」是來自冰島的樂手Ólafur Arnalds花了四個月創作出的的首張個人作品。才二十歲的Ólafur Arnalds是二個硬搖團的鼓手,卻能寫出這麼不搖滾反而帶有濃厚古典味的作品。
其實雖說是古典樂為主,但驚嘆就在越到後面搖滾的原素摻著其中的讓人很難不專注在他看似平凡卻影響力深遠的曲目舖陳。每一首曲子沒有名稱只用不規則的數字來代表,而每首曲子都像是在看電影般的讓聆聽著腦海中掠過一個又一個的畫面,時而憂鬱悲淒、時而激昂澎湃、時而神秘詭譎,就像是Ólafur Arnalds在耳邊輕輕說著什麼故事一樣的引人入勝。沈醉。著迷。在那樣的旋律裡。











=============以下是轉載自「破報502」期的樂評=============

提起冰島,自然讓人聯想起冷冽的空氣、灰色的石牆與皎潔的冬雪;活蹦亂跳的Björk,古靈精怪的Múm,或催人熱淚的Sigur Rós。提起冰島,彷彿是夢的原鄉,北海精靈的屯居地,與世隔絕的烏托邦。

這座人口不過區區三十萬的蕞爾小島,過往數年卻不斷呈現給世人嶄新的音樂奇觀。而現年二十歲的Ólafur Arnalds,就是雕刻在這片抒情竹簡上,最新的一顆璀璨驚歎號。

平日居住在鄰近首都Reykjavík的小鎮,《Eulogy For Evolution》是Ólafur Arnalds閉關隱居,花了四個月錄製的首張個人專輯。共含八首歌,每一首歌只以數字作為代號,沒有可供識別的曲名。當你得知Ólafur Arnalds除了編曲家,同時身兼兩組Hardcore樂隊的鼓手,初聽《Eulogy For Evolution》之時,不免感覺一陣意外。這是一張與搖滾樂搭不太上邊,不論作曲概念與樂器鋪陳都接近古典樂派的難分類作品。尤其前五首歌,除了鋼琴與弦樂,其他什麼都沒有。

巧合的是,諸多深植人心的電影配樂,也只以鋼琴與弦樂為要角。沈緩低吟的鋼琴與急促浩然的弦樂,一如太陽與光影,無法脫離另一半獨自存在。它們總是同進同出,營造出的不論是和諧對位,或激昂交錯,《Eulogy For Evolution》前半段只靠這兩項樂器持續對話,卻帶給聽者無垠想像的漂浮影像質地。細緻的情緒攪拌力道,可比令我鍾愛不已的當代作曲家Max Richter;而曲尾提升,如瀑布奔流而下的片刻,那等鋒芒氣勢彷彿又深得冰島前輩Jóhann Jóhannsson真傳。

直到第六首歌,行至三分二十四秒,我終於聽見了鼓聲。

相較於過往半小時的輕柔與空靈,《Eulogy For Evolution》自此一如脫韁野馬,頭也不回地揚蹄而去。人們終於瞧見深藏Ólafur Arnalds心中的鼓手性格,飄逸而瀟灑;最後一首浸滿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提味元素的爆炸性高潮,弦樂不再惆悵,反而與電吉他音牆呼應出殘暴的戲劇張力。鼓點如雷雨奔騰,將專輯開頭一路凝結的壓抑冰霜,一次用大火融盡。

讓聽者醉心了大半時光,沈溺在漩渦般的潔淨孤島,尾聲才驚覺原來專輯末端埋伏著猛虎出柙式的爆裂感,類似的編排手法,直讓我想起Damien Rice專輯《O》的最後一首無名隱藏曲。只是,《Eulogy For Evolution》爆發得更突然,更措手不及,甚至讓我懷疑曲中的分岔音,那類似音響跳針的效果,是否出自CD本身的問題。

直至年初與Ólafur Arnalds所屬的倫敦廠牌Erased Tapes訂購黑膠唱片,放上唱盤聽過一遍,才終於理解黑膠也有一樣的「問題」。顯然Ólafur Arnalds仍是名大孩子,這短短數秒的爆音,是他眨眼微笑時,給我們的北歐式幽默。

路還很長。這名全才樂手能走到哪裡,下一張專輯是否向搖滾靠攏,或堅持當前的古典氛圍,都令人屏息以待。

Posted in 復刊502期 | 樂評 由 王婉嘉 在 週五, 2008-03-21 02:30 提供。文/陳德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莉塔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